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录:
这件工作是里程碑式的,是可以载入历史的。这件事情也是中国学界、业界对于世界互联网以及文明的贡献。互联网口述史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要远远大于技术层面,它会带来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及谈到文明时对今天社会的一种认知。
互联网口述史是一个基础工程,是给我们正在做的互联网以及还要做的互联网提供一个资料。这套书的原始性做的很好,这对研究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它的原始状态。
现场图片
发言内容: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互联网我们在前年开了庆祝会,庆祝互联网50周年,今天在52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互联网口述历史,这套书第一辑的出版共8本,我昨天晚上把它从第一本翻到了第八本,基本上一个晚上没怎么睡。看完以后我感到这个意义确实很重大,因为其中有一些访谈我是属于见证者,方兴东和钟布两人在访谈过程中的配合,以及两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在这个访谈里面都表现的非常充分。所以我在这里首先要对他们两位表示祝贺,方兴东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他在这个领域里面创立了互联网实验室,而且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上一直坚持到今天做了很多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在今天我看他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互联网口述历史,50多个国家500多位参与人士,最后用第一手的资料给它保存下来,这件工作一定是里程碑式的,一定是可以载入历史的。当然方兴东这样的一个谋划,他这样的一种坚持没有钟布这样专业记者的协同和配合也是很难完成的。我跟经常说他们两个是一对欢喜冤家,但两人确实配合的很好,钟布是专业的资深记者,而且是在美国高校里面教新闻传播学,所以他的访谈具有专业特征,里面很多的问题实际上没有专业记者是问不出来的,如没有钟布,不可能获得今天这样一种结果。所以对他们表示祝贺,以及对这两个人带领的团队完成这个工作表示祝贺,当然我们还期待着这八本之后的更多本,因为访谈了500多位,我们期待这套书更多的呈现。
第二,这件事情不仅仅是方兴东、钟布和团队的意义,对中国学界、业界也很有意义,虽然我们没有参与互联网这样一个创世记,但是实际上我们今天做的这个工作也是创世记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全世界参与互联网创作、发明以及在运转过程中的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些事情包容量极大,既呈现了人类对文明的一个追求,一个目标,同时也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更重要的实际上还在告诉我们这个路径是怎么寻找的,以及后面我们这个路径怎么走。所以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是中国学界、业界对于世界互联网以及文明的贡献。我们说回顾历史,去梳理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常我们说两点能够构成一条实线,那么这个虚线就是在实线基础上画出延长线,如果没有对实线这样一种清晰的描述这个虚线的方向就很难找到,所以50年的这种描述特别是在开创时期的描述对我们后面互联网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前面这八本虽然更多讨论的是技术层面,但是实际上互联网的构成是远远超过了技术层面,就像胡启恒在书里面所谈到的,我们开始是把它作为一个技术平台,但是今天它已经是无所不能,以前我们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今天我们说是无所不能,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互联网口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要远远大于技术层面,它会带来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谈到文明对今天社会的一种认知。怎么去真正思考互联互通,怎么真正去思考并存互补,以及我们怎么去考虑共享,然后去考虑融合创新。从我自己经历过程来说,实际上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用户之一,1990年带着打字机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开始用互联网,发现打字机在那里已经没有用了,大家都在用计算机,而且是联网,所以1994年我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以后,我向中国大使馆申请回国,大使馆问我有什么需求我提了一个要求,我说希望给我email account,今天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事情。1994年当时只有中科院、清华这两个机构接入了互联网,而且并不是有个人的email account,都是高端的,我作为回国的学生怎么能够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呢,所以经过努力清华答应给我一个个人电子邮件网址,我就带着全家到了清华。从这个事情来看互联网对我个人发展也是很有意义,有了这个我到清华就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当时的85科技攻关计划里面互联网查询和多媒体演示系统,参与国家第一个互联网软科学项目,然后进入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参与相关的战略和规划。我在2000年写了一本书叫《信息社会4.0》,我提出信息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今天看来和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几乎是同步一致,我提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技术,第二产业,第三经济,第四社会,从买设备建网络,到建立具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技术,软硬件产业,然后到进入经济社会,到今天的我们说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推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对今天互联网的认识。
这套书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一个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的启发,另外一个是所有参与者带来的他们的经历给我们的启发,从这些人的经历当中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认真,他们在学术上的创新,而且我们看到这八位现在应该都有80多岁,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有爱好体育的,有爱好钻研的,有爱好发明的,还有能够用发明去破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每个独特的个性构成了他们创造的这样一个整体,我们在读书过程当中不仅仅从技术层面,而且从每个人这样一种个性特征里面去找到这些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这样一种特征。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我能够参与见证感到非常高兴。我说几个观点,第一今天听下来大家从这套书开始围绕着互联网实际上谈了很多,谈到了口述历史,谈到了互联网的过去,谈到了互联网的今天,也畅想了互联网的未来,我们今天主要的还是在谈这套互联网口述历史,回到这套互联网口述历史我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它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口述史是一个基础工程,前面几位专家都谈到了实际上是给我们正在做的互联网以及还要做的互联网提供一个资料,原始的资料素材,所以是一个基础工程。大家对这个基础工程怎么去解读以及怎么利用,就是另外一个工程。所以我们对这个项目本身定位在一个基础工程的角度,它的任务是完成原始素材的收集,所以这个是什么。做什么呢?提供给各个有关方面去做参考,比如说在座很多学者,这些学者研究互联网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就从这些原始数据、原始素材里面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因为历史是由碎片构成的,所有碎片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学者可以根据这样一个原始的东西完成研究。业界也可以在里面找到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到案例,找到数据,找到发展,以及从这里面梳理我们的思考。当然政府和管理层面我觉得也应该从里面去思考,从原始素材里面思考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以及对于互联网的建构是不是和当年的初心一致,以及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不是匹配。
怎么做,方兴东做这套书因为要做500个人,写五百本,现在才出了八本,各位给他的期望不是做更多的研究,而是要他把现有的这500人的采访原始的原原本本的给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出版出来,这是最重要的。你带有更多思想在里面,根据你的思想去改编、撰写我觉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的这个原始素材记录下来,前八本我看对原始素材的整理,原始性做的很好,包括开始、后来、过程都有了,这个对研究者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它的原始状态。
《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英雄创世记》
会议相关文章